【Now新聞台】有環團發現市面仍有賣已禁售的氧化式可分解膠袋,認為當局應該向零售店及市民提供更清晰的產品資訊。環保署則解釋,相關法例容許「不知者不罪」是考慮到業界操作,已加強解說。
首階段「走塑」實施一周年,有環團早前發現市面70間零售店及網購平台,仍有賣禁售的氧化式可分解膠袋,包括一些垃圾袋和寵物便袋等,若不在特定環境下分解會碎化成微塑膠。調查的環團認為環保署之前就相關法例,對商戶及市民解釋不清晰,雖然環保署網站近日已加入如何分辨相關產品的標籤,但政府可做得更多。
綠惜地球助理環境事務經理陳永傑:「講解手法要一針見血,講明哪些成份不應再賣,並提供更清晰的名稱、圖像或關鍵詞,幫助市民識別。」
環保署指,近日再巡視其中12個相關零售點,只發現一間有售氧化式可分解膠袋,店舖已將違規膠袋下架。對於環團質疑有關法例容許「不知者不罪」,削弱執法效果,環保署解釋是考慮到業界操作。
環保署助理署長(廢物管理)黃智華:「為何我們會在條文中加入『知道』的元素,是因我們知道單憑肉眼,業界不容易知悉氧化式可分解塑膠,有這種情況,所以在立法過程中,我們平衡了業界的意見和實際操作,所以加入了是否知道的元素。」
政府將於第二階段「走塑」將進一步禁止出售及使用塑膠餐盒、膠杯等產品,現時未有實施時間表。黃智華指,會先與飲食業測試替代餐具的密封性及安全性。
黃智華:「我們預計今年年中,與一些大型餐飲業連鎖餐廳用一些下階段的非塑膠替代品進行場景實驗,務求看一看替代品的成熟程度、普及程度和負擔性,我們再考慮下階段進程。」
餐飲業界指市道較差,黃智華指現時替代餐具的價格已回落,相信業界可以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