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有立法會議員擔心在補充勞工優化計劃下,外勞透過中介來港工作後,面對公司突然結業,工資未必足夠支付中介費,變相「白做」,而失業的本地工人在外勞來港工作後,亦難以找到工作。
補充勞工優化計劃自2023年9月起接受申請,涵蓋以前不准輸入外勞的26個職業。截至今年2月底,批出5.1萬個名額,飲食業佔最多,有逾2萬人。
2023年6月13日,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我們不會容許人力短缺成為阻礙香港復甦、窒礙經濟發展、影響民生的『瓶頸』。」
根據統計處數字,餐飲服務業失業率由優化計劃推出時的4.4%,上升至最新的5.3%。
有議員以海皇粥店結業為例,擔心優化計劃令飲食業的本地勞工難以找工作,外勞來港後遇上食肆結業亦得不償失,並且要等上數個月才能完成破欠基金程序,拿到墊支的欠薪。
立法會議員(選舉委員會)林振昇:「我們擔心有些外勞之前在內地時接觸中介,已經付了幾萬元,來到香港找到工作後,都是做了三、四個月,可能薪金總共幾萬元,變相『白做』。如果有些外勞欠薪可能三至四個月,可能已經超過八萬元,(破欠基金)亦不能補足。本地工友要再找工作,都是不容易,是否可以在補充勞工計劃下,設一個人數上限?」
亦有議員批評海皇粥店濫用破欠基金。
立法會議員(勞工界)郭偉强:「破欠基金並不是企業的提款機,尤其是這些有足夠營運能力或有足夠經驗的企業,去到最後一刻才說結業,然後叫員工拿破欠、欠薪、代通知金等,這是非常不負責任的行為。」
他指海皇粥店作為大企業,突然結業是匪夷所思,應該有責任地預早一個月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