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聽障人士都有夢想,都想於工作中實現自己,不過根據數據,聽障人士從事經濟活動的比例,比整體人口為低,而工資亦會較一般僱員低;究竟,聽障人士找工作會面對甚麼困難?要融入職場又會遇到甚麼挑戰?
六十九歲的聾人石波,這天如常清晨四時半起牀,準備上班。他本來是健聽,兩歲時因為發燒,之後失去聽力。
石波小時就讀的聾人學校,主張口語教學,希望學生以讀唇與人溝通,沒有教手語。不過石波說讀唇需要長時間聚精會神,亦經常來不及看。他和不少同學很多都看不明白讀唇,當時學校的師兄師姐就有教他們手語,他們覺得手語是更有效的溝通方式,但中學畢業之後出到職場,就遇到不少限制,很難找到工作。
他曾當船隻油漆工人,又曾當酒店清潔工,之後做派報紙工作,一做就做了四十多年。
石波:「小時候想做水手,因為覺得吹著海風,感覺自由,還可以周遊列國。但其實很難,又不讓我投考。我想當文職又不行,最後就做派報紙。」
根據政府統計處數據,殘疾人士從事經濟活動的比例,遠較整體人口的比例低。2020年第四季,整體從事經濟活動的人口比率接近六成,不過同年大約五十萬名年齡達十五歲或以上的殘疾人士中,就只有約兩成從事經濟活動;而在約四萬八千名十五歲或以上聽覺有困難的人士中,更只有約一成從事經濟活動。
而慈善機構聾福會去年做的調查顯示,六成半聽障會員月薪是一萬五千元或以下,而去年本港僱員月入中位數,是大約二萬元。
90後的嘉儀,六歲健康檢查時發現有深度聽障。她自小就讀主流學校,一直以讀唇和口語與人溝通,亦有配戴助聽器。身邊不少朋友都是健聽人士,她曾經任職壽司店店務助理、文件處理、包裝員等。不過大部分她都不太能融入工作環境,一年多前嘉儀來到這間物流公司,當線上客戶服務員。
嘉儀:「他們不停鼓勵我,說我做得好,有甚麼可以改進的地方,他們會教我。真的很開心,從這份工作開始,日漸變得更大膽,認識的東西多了,我不明白就會問同事。」
公司總經理陳家保說,現在很多客人都不喜歡電話聯絡,反而喜歡用手機訊息溝通。聽障人士專注和有耐性的特質,正正切合這種服務。他們聘請了九位聽障人士,其中五位都負責線上客戶服務部,現在客戶線上文字回覆率超過八成,大幅高於電話接聽率的五成多。
物流公司總經理陳家保:「老實說我覺得他們的世界簡單一點,不需要同時忙於很多事情,他們就是專心做一件事情,我們會繼續聘用他們。」
聽障人士都有夢想,想在工作發揮自己。不過求職時,他們會遇到甚麼困難?融入職場又會面對甚麼挑戰?請留意星期日晚《經緯線》。
經緯線報料熱線:
nowreport@nownews24.com